盛根林筆耕不輟用辛勤汗水換來《中國工業報》用稿300篇
人物名片:
姓名:盛根林
職務:現任江蘇省閥門工業協會副秘書長
藉貫:江蘇蘇州市,1957年6月生。
簡歷:1973年參加工作,一直在蘇州市燃氣設備閥門制有限公司工作,在工作30年后于2005年企業離職內退。離職后一直從事閥門行業的協會、宣傳等行業性工作。
自從2006年6月1日在《中國工業報》用稿第一篇《核電站關鍵閥門實現國產化》起,到2010年9月止用稿100篇,再到2013年5月16日至8年間用稿200篇,再到2015年8月27日至10年間用稿突破300篇,這字里行間無不透視出作者對閥門行業一片熱情和執著,以及筆耕不輟為行業付出的辛勤汗水和為行業默默做出的一種奉獻。在10年歲月中,從數字上在國家級大報《中國工業報》用上約16萬字的300篇稿件,從個人來說這是件不簡單的一項成就,又為行業交出的一份勤奮耕輟的答卷。
本人雖不是《中國工業報》的專業記者,但是一名忠實的業余通訊員,也能作為我國閥門行業一名用稿最多的一名通訊員,業余間卻能發出這么多的稿件,但至少也要發出有500篇左右的稿件,才能用上這300篇,采用率約在75%左右?!吨袊I報》畢竟它是國家工信部主辦的國家級大報,也有他的權威性。用稿也用他的嚴格性和采用標準。
回顧以往10年間在《中國工業報》能用上300篇,可謂難能可貴,這300篇稿中都傾注了我的一份責任和汗水,我熱愛閥門這個專業,我從事這個行業已有40多年,也相當了解這個行業,更了解全行業發展面貌和運行狀況,熟悉這個行業,才能寫好這個行業,于此我寫的稿件較為誠實,沒有華麗的詞語,也沒有虛偽的用語,幾乎篇篇都是實在的內容,就是業內發生的重大新聞或一些較為突出的新聞稿。同時所發稿的內容都是業內真實發生的新聞或一些熱點新聞信息,以及新產品的開發情況,所有稿件中至少挑不出一些專業性錯誤詞語或虛假的數據。
在10年間,在〈中國工業報〉用上這300篇稿件,可以形容為熱情和執著,10年如一日,積極投稿,從不間斷,就是節假日也沒中斷過,養成一種投稿的責任性,終于結出了豐碩的成果,這沉甸甸的300篇用稿,絕不是量的疊加,而是用辛苦汗水澆出的果實,也為閥門行業作出的一份貢獻,為我國閥門行業在中國工業領域中乃至全國產傳遞了正能量的影響,讓國內工業領域隨時能了解到我國閥門業的權威性新聞信息,也讓讀者了解到我國閥門業發生的行業動態和行業所取得的成績。
其實,用稿300篇也傾注了我付出的辛苦勞動,每到一個企業采訪和參加行業一個會議或行業活動,以及參加各種展會,要為他們寫的什么?腦海中總要構思下寫稿的具體內容和確定一個主題,回來盡快編寫,及時發出。有時與企業老總交談也在默記他們的突出亮點之處,使稿件盡量內容充實,這些發出的稿件都是發生真實事件,就是一些數據也是真實可信的,也經得起推敲。多數稿件都是本人第一手采集的新聞,或有業內有關方面提供的內容,300篇稿中沒有出現過一篇虛假的,也沒發生過一篇有投訴的稿件。
我這個人有個特點,就是不會去上網玩游戲,更不會消閑在搓麻將上,以寫稿來充實我的業余生活,以上網充實我寫稿的內容,以寫稿作為我工作中主要事來做,上網關注的是天下大事和業內一些新聞信息,更豐富了我的業余生活。在我任職江蘇閥協工作后,更充實我寫稿的內容和權威性,好多稿件內容更有份量。
業余寫稿也是件辛苦的事,好多稿都有是在夜晚中和利用休息天寫出的。在春夏秋冬中,我嘗過了在電腦上的一些甜酸苦辣,夏天遭遇汗水濕潤和蚊蟲叮咬,冬天寒流侵襲和手腳冰冷的困惑,在汗水和寒冷中度過了許多辛勤之夜,有時為了趕稿放棄了家務,孫兒有時還來搗蛋,占據著電腦,---克服了好多困難,寫出了一篇篇新聞稿,及時投稿給媒體,讓讀者盡快分享。
為了給《中國工業報》多投稿,為行業和企業做好宣傳,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發出一二篇稿,供編輯挑選用稿,有時編輯會謹慎用稿,有時版面有限,發過10多篇稿也沒用上一篇,有時幾個月也沒用一篇,可我很淡定,找下不用稿的原因心想估計報社版面有限,暫不能用稿。也要但我仍沒有失去信心,也沒挫傷本人投稿積極性,我分析編輯編發稿件的特點,有時報紙版面缺稿時,發去幾篇稿都會用上,有時一篇也不用,這些都是正常的事。有時為了一篇稿件能見報,也要與編輯電話聯系溝通,促其能用上。就是憑著這種毅力,增加了用稿量。于此本人也被《中國工業報》評為年度的優秀通訊員,也得過報社的榮譽。
我個人還有個特點,就是一直研究編輯用稿的個性和特點,所以用稿率還是較高的。同時,發稿也掌握時間性,確定一個星期中何時發稿?每當稿件郵件發出后,到何日何時上網查詢中國工業報是否采用稿等,一旦查詢到投的稿已采用時,心情有種喜悅的感覺。更重要的是為企業能亮相在中國工業報上,也為企業增加一種榮譽感,我這樣認為,能為行業多發的稿,多為一些企業在國家級大報做好宣傳,我也滿足了。
同時,本人不僅為報社供稿,還為一些行業專業媒介投稿,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網上百度查詢下,輸上本人的姓名,或許會跳出上萬條搜索結果,網上轉載稿成千上萬。欣慰的是在《通用機械》、《中國閥門信息網訊》、《閥門用戶》、《中國通用機械配套》等一些行業專業雜志上也能見到本人的行業論述專稿。通過這些媒介,我的名字在行業中有的小名聲,到了一家廠總會有人說“久聞大名”,其實都是本人寫稿后所換來的較好的聲譽。
或許有人會說,你一定得了不少稿費,可是說出來有人會不信或可笑,《中國工業報》盡管他是是國家級大報,但他的稿費也低的,按國家規定每百字5-10元標準稿費制度發的,就是說用一篇300字以內簡訊稿才10元,還不夠吃一包煙的錢(好歹我不抽煙的),有的500字-1000字以內20--50元不等稿費,用一張圖片新聞照片30--40元不等,最多的一篇3000字行業論述專稿也有150元。他們發稿費也規范的,每篇稿費專門從郵局匯來,不怕麻煩一篇10元也匯來,通過郵局匯來簽字后,還得帶上身份證直接去郵局窗口排隊領取呢。(有的人還煩麻煩匯來10元稿費還不愿郵局領取呢)。如果寫稿為了稿費收入,哪是得不償失的。因為你發出的稿報社不一定用上,不用他們是不發稿費的,重要的是還是視稿件的內容。再說這年頭,消費費用什么都漲就是稿費沒漲,還是依照10年前的標準發放。
需要說明的是為網絡投稿哪是義務的,網絡公司不會給我一分報酬的,有的雜志新聞稿也是不給費的。有人說你不是吃飽了沒事,而我則認為這是我的業余愛好,也是我為行業義務作貢獻的表現,。我認為稿費不在于得多少,而在于他們尊重作者腦力的辛勤勞動,體現報社和媒介對作者一種厚愛和信任。今后本人仍會一如既往,積極為《中國工業報》和其他媒介投稿,當好一名行業的業余通訊員。
附注,以上所述雖是本人自吹自擂,不免正確,多請各位好友諒解。
(盛根林)
附:盛根林在《中國工業報》用稿明細:其中2006年9篇、2007年13篇、2008年8篇、2009年32篇、2010年47篇、2011年35篇、2012年39篇,2013年39篇,2014年38篇,2015年8月止39篇,10年間共累計用稿達300篇。

